Sunday, December 2, 2012

重游三峡


      1992年,受邀出席假湖北武汉召开第二届“世界华文文学研讨会”。参与者除了主办国和亚洲一些作家代表外,也包括了来自欧美各国的华文作家和汉学家。会议结束过后,主办当局盛情地招待我们游览三峡,当时大坝工程还没有开始。

   时光匆匆,转眼又过去了20年。相隔多年后再次重游三峡,也是因为出席了另一项国际文学会议(第12届海外女作家协会年会),何其凑巧,主办单位和协办单位又招待会员们作一次数天的三峡之旅(有者选择到武当山旅游)由于自己脚伤未完全康复,故理所当然地选了前者。
  两次三峡之旅,两种不同感受。也许是因为年龄、环境、季节的差异,产生不同心情所致。
  站在大坝工程,262米高的坛子岭,远眺滚滚长江水,纵览工地全景主体建筑物工程及导流工程,竟然有一种今夕何夕之感。心情有点激动。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;感叹人定胜天的智慧。大坝自19941214日正式动工修建,直到2006520日全线才建成,前后历经12年。

l大坝修成后的三峡
      三峡是中国10大风景名胜之一,它西起重庆奉节县的白帝城,东至湖北省的宜昌市的南津关,全长204公里,由瞿塘峡、巫峡和西陵峡所组成。正所谓人杰地灵,这里曾出现了好多名人例如屈原、王昭君等,更是著名大溪文化的发源地。多少诗人墨客,曾在这里留下千古传颂的诗文,例如李白、杜甫、白居易、欧阳修、苏轼、陆游等,这里也是三国古战场,多少英雄豪杰事迹(特别是诸葛亮),为后人缅怀不已。
  与上次一样,我们这次也是取道湖北的宜昌出发,逆水而上,重庆登岸。
  由于大坝工程影响,据说有些景观,不是被移往他处,就是被淹没在水里。站在邮轮甲板上,我不断地在记忆中搜索那曾经的风景,表面看似景物依旧,而事实上已经有很大的不同,起码水位已经上升不少,据说最高可以达到175米之深,以前可以自由航行,现在这必须“循规蹈矩”地经过五个闸口,根据双线的航道来往。

   我们这次是在桃花村启程,先是要走一段路程(因为行旅已安排挑夫肩挑到船上了),一用完晚餐后,立刻驱车前往桃花村,准备登船。这个时候,天色已经开始慢慢暗了下来,走了好一段路,好不容易才走到岸边。一艘华丽的白色数层邮轮,已经停泊在岸边,于是,一个个在招待员的引领下,秩序井然地登上了船。
  
    当天晚上,吃过晚饭后,船上导游,彭先生,特地在四楼酒吧间,为大家先介绍一下这次的航程与旅游项目。他说:
    全世界共有四大河流,一是埃及的尼罗河、二是南美洲的亚马逊河、三是长江(共有700多条的支流)、四是美国的密西西比河。六千多年前,根据一些挖掘出来的古物证实,这里就是大溪文化的发源地。我们乘坐的这艘邮轮4千多吨,这次全部航程是650公里。
   用双语(中、英)介绍的彭导游说,长江三角州,是中国最发达的地区,也是独一无二的旅游景点、鱼米之乡,精耕细作。由于大坝工程的展开,许多受影响的家庭,已经被安置到其他地方,包括跨省。
  为什么要建大坝?这是许多外国人的疑问。
  彭导游说,那是为了防洪和发电,还有航运的问题。长江会发洪水,主要原因是因为1.青藏高原冰川融化;二是季候风所带来的影响。至于发电,可以从中赚钱。

l六种文化  三大谜团
三峡凝聚了六种文化:
1.       自然风光---三峡犹如一部宏大的交响乐,各有各的风姿;
2.       名人文化屈原、王昭君、李白、杜甫等著名人物;
3.       三国文化--.历史文化,这里有楚文化(老子、庄子都是楚国人)、巴蜀文化(土家族)、吴越文化;
4.       水电文化葛州坝和长江大坝;
5.       交通文化-宜昌中转站带来不少外来移民;
6.       航运文化-长江三峡在以往是最艰难的水道,大坝建成之后,就安全和顺利多了。

三大谜团。彭导游说,三峡流传各国三大谜团至今尚未破解,那就是:
1.     悬棺之谜当时并无起重机,这些棺木是怎样置放在悬崖上的?
2.     栈道之谜以当时并无机器辅助,这些栈道是怎样挖掘出来的?
3.     野人之谜---据说有人看到野人,是真?是假?至今仍是个谜。
      所谓三峡,指的是雄伟的瞿塘峡、秀丽的巫峡、险峻的西陵峡,放眼看去,犹如一幅幅写意的山水画面。
        吴先生特别强调说:游览三峡,一定要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,才能享受其中奥妙。
l终于登上白帝城  
   这话说的不错。否则,远山近水,岩石峭壁,大同小异,无啥新奇。
      也许是气候关系,这次的三峡游,江面上很多时候都是雾茫茫一片,影响视野。在我的印象中,20年前我好像没上过白帝城。只记得在邮轮经过时,有人遥指远方说,那,这就是白帝城。接着有人念出李白传颂不已的:“朝辞白帝白云间,千里江陵一日还----”这次终于能亲身爬了上去(起初大家一听需爬三百多级的石阶,有些畏缩)后来才知道没想象中那么难走,不过,因为脚力关系,有人还是选择乘坐轿子上去。

       白帝城三面环水,一面傍山,在夔门山水中,显得格外秀丽。从下面望上去,它就藏在一片蓊蓊郁郁的树林中。历史上许多有名的诗人墨客,都曾来此留下足迹和诗篇,其中包括毛泽东的狂草和周恩来的行楷,故白帝城又有“诗城”之称。我选择一些写得特别飘逸和雄浑的书法都拍摄了下来。上面有白帝庙、武侯祠,观星亭等明清建筑,影响较为深刻的一个大型的“刘备托孤”画像,每个实体人物,都制作的栩栩如生。最
       最难得的是回途中,正好是夕阳西下,机不可失,这美丽的画面当然会保留下来。

 
l鬼气弥漫
     另一个景点是奉节县的丰都鬼城。
      丰都鬼城旧名,是集儒、佛、道民间文化于一体的民俗文化艺术宝库,是传说中人类亡灵的归宿之地。丰都鬼城又称为幽都中国神曲之乡。鬼城以各种阴曹地府的建筑和造型而著名。鬼城内有哼哈祠、天子殿、奈河桥、黄泉路、望乡台、药王殿等多座表现阴间的建筑
       上去之前,地陪特地交代大家有几句话不要说出口,一是“快走快走”;一是“去去”。因为这里是一个通向阴府的世界。庙里有两侧立有18层地狱的塑像,阴森恐怖,我看到极少文友进去参观,也许是担心被那些惨烈的刑法说吓坏吧?。
    
l集雄、秀、险于一体的神农溪
     最得我心的三峡景点,应该是神农溪了。
     当年记得我们的船好像就在这里搁浅(还是小三峡,忘记了)结果劳动纤夫来拉动,现在,因为水位升高,这种现象已经不复存在,为了让游客见识一下,当日也只是表演性质的为游客“秀”了一下。
      我喜欢神农溪清澈江水,重岩叠嶂、嶙峋峥嵘的奇石、空旷深邃的溶洞、千姿百态的石钟乳以及那目不暇给的峭壁。当然,那些具有嘹亮歌声的土家族船夫,矫健的身手,更是一道亮丽的景点。坐在我们这艘“豌角豆”木船的一位来自美国的文友(据说是位生物教授,忘了名字),竟然开放地跟船夫打情骂俏,对起歌来。大胆地示爱,要嫁给这些船夫,问对方娶不娶我呀?十分爆笑。
      据说这个位于北纬34度的神农峡,充满神秘和传说,单是一个神农溪,就让人心生愉悦,有幸到神农峡一游,应该乐趣更多。

    三峡,不仅仅是一个魅力无穷的自然风景区,更是一道吟唱不已千古的人文文化颂歌。(稿于2012.12.03
   

Thursday, November 29, 2012

你要财富?还是健康?


你要财富,还是健康?
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 你要财富?还是健康?大部分的人会说:我两样都要。问题是,如果只能选择其一呢?料想多数人还是会选择健康。因为有了健康,就有机会追求财富;相反地,没了健康,就算成为世界首富又如何?苹果电脑创办人,贾布斯,钱够多了吧?但最后还是被病魔打败,英年早逝。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 三四十年前在新加坡居住时,有位时年70多岁的婆婆邻居,客家人,孩子媳妇和我们一样,以种菜为生。身体还蛮健壮的她,闲不得,也经常下地帮忙,一开始对种菜一窍不通的我,幸亏多得这位长者的贴心教导,老人家后来知道我念过一些书,因此,每当接到一些亲友或政府部门来信时,就会拿过来让我解释给她听,他的两三个十岁左右的孙女,也常抽空帮我照顾小孩,两家人关系密切,守望相助。她看出我那个当家的,似乎对这种与土地为伍的种菜生涯感到委屈与不快,就经常当面好意劝慰说:
     “我说蔡仔呀,我要告诉你,人最重要呢,健康就是财富,平安当发财,不要想得太多,想太多没有用,你有了这两样东西,就算是很有福气的人了。”
      事隔多年,老人家早已作古,但她这番话虽却依然牢牢记存在记忆深处。

         之所以会想起这件往事,那是因为日前在星洲日报看到一则新闻而被触动的。
     这是关于一位新加坡医生生前(40岁)的遗言。生前自言“病人在我眼中只是钞票”的医生,在自己患病后,才发觉金钱和财富并不是一切,也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。----
     这位名为张庆祥的医生毫不讳言地自爆说,他从小就很爱钱,以为一个人要成功才会快乐,而成功就是拥有财富。因为爱钱,所以选择医科,因为当医生才可以赚大钱。
    “我只顾追求成功和财富,什么都不理,在我眼里,病人只是我收入来源,我尝试从这些病人身上榨取每一分钱。

   写到这里,不由得又想起那位婆婆的的话,健康就是财富。没有了健康,一切都是镜花水月,虚幻的。


      

Friday, November 9, 2012

伤心

        那天经过苏丹街,走进某家书局,想顺便看看多时不见的老友。对方一看到我就忙不迭地对我说:
        “爱薇,我们经营到这个年底就要结束营业了,然后会进行装修,再由别家书店继续经营,目前正在倾销大减价,你要不要选一些?”
      一听之下,有些愕然。随后我就开始寻找“猎物”,最后我选了一些图画书给孙女,一些印刷得很考究的漫画,还有一些音乐CD.。对方看我张大双眼,不断在搜索着"猎物“,就带着惋惜的口吻说:
       ”你来迟了,很多被选走了。“我不知道她所指的被选走是CD还是书?其实也无所谓,每个人的口味不同,就好象我找到了一本访问考古学家、人类学家,贾兰坡的访问记。这是一本很冷门的书,主要我是想知道当初周口店的发掘经过故事。另外还发现一本厚厚的唐诗三杰的诗集,结账后,还不到一百元。
       走出门外,心里又喜又悲。
       喜的是,100元竟然可以买到这么多喜爱的书,根据一般的书价,至多只能买两本书而已。
        悲的是,出版社花了那么大的成本,现在竟然是以如此的低廉价格出售。我还看到新加坡某位著名作家的著作,只卖区区三零吉。脑海中忽然出现刚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在接受《环球人物》记者访谈时说:
      ”现在的网络文学就像早些年的网络购物一样,是势不可挡的。将来文学阅读的时间,慢慢会被网络阅读吃掉,人们读小说更多会通过电脑、手机、电子阅读器,传统的纸质阅读肯定会变成一个小小的角落,但也不会完全完全消失的,因为手捧一本书的感觉是特别的-----会有一部分读者愿意用这个方式来阅读。只不过,再也不会有洛阳纸贵的现象了-----"

      说的也是。我的平板电脑下载了一百多本书,但读不到10本,我还是喜欢传统的阅读法,手捧一本书的感觉。因此,当有人问我:爱薇,你还会出书吗?我只能微笑作答。我心里想:很难说。

Wednesday, October 10, 2012


他扒开了儿童文学一方沃土    t爱薇
--悼马汉   


  1 无“尘”一身轻  
     619日晚,接获我国著名儿童文学家,马汉病逝的噩耗。第三天早上,我和两位学长,也是马汉生前老友,陈雪风,吴波,一起前往新山,送他最后一程。
    在瞻仰马汉遗容时,只见这位为马华文学事业献身数十年的同道、学长,双眼紧闭,面容安详地躺在六尺棺木里。心里默哀:老友:从此你解脱了所有的病痛、放下了尘世间种种俗务,以及不离不弃,长达半个世纪的笔和稿纸(他不用电脑),永别了至爱的家人、亲人,在另一个世界里安息。
     在那里,我想你会是快乐的。
     向来乐观、豁达的你,如今更是无“尘”一身轻,相信会格外地逍遥、自在、遐意。何况还有爱妻陪伴左右,这下你可不会感到寂寞,更不会吵作要“回家”了。
     记得你那同甘共苦的妻子,邱玉茵,生前曾经告诉过我一则趣事;据说好多年前,您那钟爱的独生女,深具孝心的彦庄,因为到英国陪伴老公进修,在即将结束研究工作时,特地邀请你们两老去那里旅游。可是,才刚抵达两三天,你就吵作要回国了。因为每天忙碌不已的你,乍然无所事事,十分不惯。结果惹得老伴负气地说,要回吗,你自己回吧。生性怕单独出门的你,只好无可奈何地留了下来。
     如今,你已经完全解放,放下所有的尘缘,安安心心地“休息”,因为,你确实太累了,我看得出来。
     想不到短短两个月,我就删掉了三位老友的电话号码,您是第三位,心里着实感触万千。
   
     记得生前您常半开玩笑地说:
   “爱薇,我希望你常来新山,一来探望儿孙,享受亲子之乐;二来也趁机跟我们这些老友聚聚,岂不两全其美?”他知道我每次下去新山,肯定会找他聊天、吃饭。对我这个学妹,马汉可是畅所欲言,言无不尽。如今,斯人已去,空留惆怅。
    永别了,马汉兄!
  
2涵盖三代粉丝的马汉
     出殡的前一天晚上,马汉家人为他举行了一个庄严的追思会。
     来自各地的友好,纷纷前来致意。其中括高教部副部长,何国忠,以及远自北海赶来的林华龙校长。大家都意想不到平时少出门的这位“宅男”,却是交游满天下,赢来众多友好的尊敬,确实是异数一桩。最为瞩目的,莫过于许多小朋友,在家长的带领下,也前来追思。我猜想他们都是马汉的小读者,再不就是马汉是他们父亲、爷爷的拥趸,所以我常对这位学长打趣地说:我们的确有够“老,连粉丝都涵盖三代人呢。

最为吊唁者赞赏的,就是马汉生前对后事的妥善安排。
据说在他到新加坡进行第二次医疗时,已经写下了后事处理的遗嘱,其中包括由谁来担任追思会的主持人、采取何种仪式等等事宜。

更别出心裁的是,家属尊其所嘱,特地在治丧处旁,举办了他本身的小型书展,除了展示了他生前的丰硕著作外、还有照片、各种文学奖项的纪念品等等,还吩咐将其遗著现场售卖所得,系数捐献南方学院大学,作为教育基金。无疑的,马汉的这些生前安排,不但遂了他的心愿,让家属能够从容地举办了一个逝者所喜爱的葬礼,让生、亡者两相安,确实值得让人借鉴。

3马华儿童文学的拓荒者
     马汉出道早,成名也早。
     远在1959年,就出版了第一本个人小说和散文合集:《听来的故事》。此后写作不辍,不曾停过笔,甚至在他病痛时,还在策划编写各种文集(我在他去世前的两个月与其相聚,马汉还滔滔不绝地跟我吐露了一揽子的出版计划)。
    
      我想,将来若是有人研究或撰写马华儿童文学史时,正如马汉所说的,有几位拓荒者的名字不能忽略,那就是马汉、年红、梁志庆、马仑、爱薇、高秀、方理、草莽、陈孟、草风等人,特别是马汉。因为他们的坚持、他们的努力、他们的呵护,马华儿童文学,才能从荒芜的贫瘠之地,长出绿油油的青草,开出红艳艳的鲜花,并引来了更多的爱花、惜花人,同心协力,犁开一片沃土。
     梁志庆同学说得好:
马汉是马华儿童文学的先驱作家,在马华儿童文学的进程上,占着‘史’的重要地位-----他不论在取材或行文方面,都贴近儿童生活,切合儿童的心理,他秉承童心和爱心,以真情去看儿童世界,使他的儿童文学作品读来温馨感人-----总的来说,马汉的儿童文学创作,已凭其厚重的分量,在马华儿童文学的进程上,立下了里程碑。”(引自梁志庆的《为少儿忙了40多年》
这是极为中肯的评论。
   
     马汉本身也毫不讳言地说:
“虽然,十几年来,为了搞儿童文学出版而尝尽了辛劳,听尽了冷言冷语,可是,如今毕竟看到了所种下的儿童文学幼苗,不但在一天天的茁壮,而且还有些欣欣向荣的现象,不禁‘老怀’大慰哩!(1989.5.1《搞儿童文学出版的苦与乐》
确实如此。
    “今天的马华儿童文学作者,几乎涵盖了老、中、青三代的文友,这是很好的现象,既告诉我们老一辈的朋友如何披荆斩棘,持续了数十年的努力,也宣告后继有人,显示出马华儿童文学来日可期,前程必定是辉煌灿烂的!“”(《一步一步走过来》)这是马汉生前最感欣慰的事。

4心目中的理想少儿刊物
   
    如果说马汉是马华儿童文学界的老行尊,相信应该不会有人反对的。在这一个领域里,他办过或主编过不少少年、儿童刊物或版位,其中最为人所怀念和津津乐道的,有《少年月刊》、《新明少年》和《小作家》,以及长期担任《青苗月刊》和《南洋学生》编务顾问和撰稿等。
   特别是《小作家》。这份少儿刊物,可说是凝结了马汉对儿童文学理念的心血结晶。记得他在一篇题为《我理想中的一份‘少儿刊物’》中抒发了他想办的一份理想少儿刊物,必须具备下列四个要点,那就是:

1. 少儿刊物一定要设法做到益智性和知识性的目标。因此,不但要有足够的篇幅,而且要做到每一页,每一行 都有高度的“可读性”。
2. 少儿刊物除了不要编写成“教科书”与“参考书”之外,还要避免让它成为一份“作业簿。
3. 一份成功的少年刊物,编辑人本身不但先要对“儿童文学”具有兴趣与认识,在编撰的时候,还要热情,有理想,把工作当作一份事业,把全副精神投入----
4.马来西亚出版的少儿刊物,是不能忽视本地写作人材,以及具有本地色彩与特色的作品的。
     这确实是马汉的肺腑之言。视马汉亦师亦友的嘉阳出版社社长,许育华先生,在他近期写的一篇悼念马汉文章时,说过这样的话:
    马汉也是出版界的重要推手。从七十年代开始,马汉永不言倦,为不同的出版社统筹和编辑了林林总总的儿童文学报纸、期刊、丛书等等,数量之多,难以计数。除了是大家所熟知的杰出儿童文学家,马汉也是50年来马来西亚华文出版界里一位重要的出版家。没有他,儿童文学出版不会那么精彩,也没有如此丰盛的收获;没有他,儿童文学将失去许多欢乐的声音。”。

      2003年初,马汉在嘉阳出版社社长,许育华先生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下,他理想中的这份 少儿刊物,终于梦想成真了。那就是《小作家》的创刊。不难想象,这位毕生从事儿童文学的创作、推广和编撰的勤奋“园丁”,内心的喜悦,自不待言。其实,我和马汉对儿童文学的关注理念是相通的,正如我于1986年创办的《中学生》月刊一样。 
5出版《马汉少儿文学全集》
    记得刚荣获第十届“马华文学奖”的马汉,曾经喜滋滋地告诉我,近期他准备一口气出版五本新书,心里着实佩服他的大手笔,够勇气、够魄力,特别是当时(2008年)正值全球面对金融海啸肆虐的当儿,大家都在绞尽脑汁,如何渡过这个艰难时刻,而一生钟情于写作、出版、编辑工作的马汉,却准备利用所得的“马华文学奖”奖金,加上个人积蓄及家人的赞助下,将自己心血的文字“结晶”、汇集成册,实属难得。
   2006年,嘉阳出版有限公司,曾为马汉出版了一套为数12本,图文并茂,印刷精美的的《马汉少儿文学全集》,据说出版之后,广受读者欢迎。
   在创作方面,马汉可说是位多面手。他写成人文学,无论是小说、散文、杂文都有丰收;至于儿童文学,更是硕果累累。在他长达半世纪,50年的创作历程中,单是儿童文学 就多达50部左右,少儿读物超过100种以上,另外还有广受欢迎的作文指导参考书等等。
    而马汉的儿童文学作品,可以说是“品质保证”,他不会故作无病呻吟,追求辞藻美丽、浪漫、虚情假意,特别是儿童小说题材。常说生活是创作源泉,对一个热爱生活,关心生活的作家,凭其敏锐的观察力,往往会发现人们难以发现的“现象”,而这些现象,可能就是一篇或一部精彩小说的素材呢。
     最后,我想以李商隐的一句诗,来形容我这位学长、老乡、老友和同道,一生为马华儿童文学鞠躬尽瘁,无怨无悔的敬佩精神,那就是:
  “春蚕到死诗方尽”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