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ursday, August 9, 2012

自由行动才是福

        自从六月间因为雨天不慎跌伤了右脚,至今依然无法行动自如,懊恼得很。连续换了三个中医师,肿胀还是消了又来,反反复复。昨天看到网友捎来的一篇PPS,题目是:《滑倒比癌症更为严重》起初有点怀疑,看了之后,的确是事实。特别是像老身上了这把年纪,更是跌不得。曾亲眼目睹周围一些年龄相仿的亲友,一跌,乖乖不得了,不是屁股开花,就是这里裂那里断。
         好在现在医学昌明,只要耐得起痛,花得起钱,找对医生,动个手术,又可以行动自如了。至于能耐多久?医生倒没写下保单,那就看各人的造化了。
         每个医生都做同样的交代,少走路,多休息,复原才会快。眼看一个多月来,前院后园面目全非,原本郁郁葱葱的草地杂草丛生,平日精心照顾的花儿,枯得枯,死的死,以往这一切的工作,对我是一种生活的调节,乐在其中。现在,这一切都因为行动不便而脱序了。太极不练了,晨运取消了,晚饭不能做了,我的车子因为孩子不常动,也开不了。现在唯一能做的,就是坐着打打电脑,抱抱小孙子。
        现在对我而言,最渴望的,不是山珍海味,写多几篇文章,而是行动自由!

Tuesday, July 10, 2012

老人痴呆症

曾经不止一次有朋友当面这样对我说:你们这些经常动脑筋者,肯定不会得老人痴呆症。我说未必!你看美国日理万机的总统里根,刚一退下不久就得了这个病,最后只认得老婆南茜一人而已。还有前香港理工大学校长,在数年前得了诺贝尔物理奖,可惜他已经是老人痴呆症病号,对这个迟来的荣誉,已经无法感受。所以,很多东西不是绝对的。一个亲戚,62年来不曾看过医生,也没进过医院,结果有一天发现肚子不舒服,经过医生详细检验,这才发现自己竟然得了末期的胰脏癌,只剩半年的生命,对他无疑是晴天霹雳。因此,我常自我勉励,凡事顺其自然吧,该来会来,不会发生的,千呼万唤也无济于事。人与大自然拔河,永远是输家,这我是相信的。

Tuesday, May 29, 2012

练拳,这一条长长的路


           在马来西亚,我是郑子太极拳继承人,吴国忠老师前来授课的第一届学生(地点在中华大会堂),却也是吴老师“金盆洗手”后的第一届头香入门弟子,期间相隔了20多年。许多同学应该心里在想:哗,这位老师姐拳艺应该很了得!我要说,非也、非也!
     
         说来惭愧,虽然很早就跟随吴老师练拳,但也只是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就当了“逃兵”,不是不愿练,不想练,而是生活压力逼人,这绝对不是藉口。试问一个单亲母亲,要独立扛起三个孩子的生活费、教育费,除了白天一份编务正业外,晚上还得伏案写稿,红烧脑汁,贴补家用,身心饱受煎熬。虽说每个星期也只是练拳两次,但对当时住在吉隆坡塞车最严重的黑区-蕉赖路的我,这么一来一往,可就花掉了我不少时间,而对我当时的环境来说,时间,就是金钱。

       公元2000年,我归队了。
       当时由于饱受骨刺疼痛所苦,于是,决定接受一位印度骨科医生的建议,他说游泳或练太极拳都会得到改善。恰好当时看到报章神龙太极班正要招收新班的新闻,地点离家只有十分钟的车程,我立刻把握机会报名,就这样再度成为郑子太极拳的学员,同时也发现当年一起在大会堂练拳的同学,其中有好几位学有所成,成了郑子太极拳的教练和推动者,而我还是一位不合格的学生,实在惭愧。但是我又谨记吴老师说过的一句话:有心不怕迟。他说十年你练的也是这套拳,二十年、三十年甚至更长时间,练的还是这37招,问题是,你有没有精进?你领会多少?练对了吗?
台湾江福修师兄说过:
“我们对太极拳的 态度决定了我们对太极拳的学习成果。”  
这句话,无疑的,对每个学员都是棒头喝!
为什么要练太极拳?我想答案因人而异。有的是为了保健;有些是为了防身;有些纯粹是为了探其堂奥-----不论你是基于什么理由,态度,就是决定了我们对太极拳学习成果。例如当年一起跟随吴老师练拳的,现在却成了你的“老师”,而你却在原地踏步。当然,一份耕耘,一分收获,老天是很公平的。黄士本老师有诗云:功夫问己,付出几许?少林寺僧人,释延藏说得好:
“你的心有多大,你的世界就有多大;
  你的愿力有多大,你的成就就有多大。”
    他还说:学习本身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要把它当做一种修行,用来历练我们的心。记得西方也有句谚语说:没有目标,就没有成就。光瞄准还不够,你得射中才行。我想学习一项技艺也是如此,否则茫茫然的,无所适从。
   正如吴老师在他最近的一篇文章:《漫谈太极深浅》中提到的:
  “现在人学不好,练不到,最大的致命弱点就是不敢、不愿用自己真实的生命、血汗、智慧、时间去学习、研究、练习,才使太极拳论为老人健身操、舞台上讨好观众的特技表演、魔术闹剧。-----要学好太极拳是绝对不可以只靠语言、文字、影像、画面去研究。这些只是观念、听得到的片面、是永远触不到太极拳的中心。”

     去年十一月老师前来新马两地巡回视察,虽说吴老师已经“金盆洗手”,但是看出他还是放不下这些“徒子徒孙”们。就在他离开新加坡回返台湾之际,我正好到南部开会,顺途去见了老师,看到他在酒店房间里对着一班学员讲课,期许中带着勉励、检讨,语重心长,一副“恨铁不成钢”的语气,犹如暮鼓晨钟,让不少师兄、师姐们都低垂了头,而老师的这些谆谆之言,对旁观者的我,也有深刻的启发,获益不浅。   

     练拳十来年,黄士本老师经常苦口婆心的要我们多看书,多练习,多改一些不正确的习惯,这样才会进步,他说如果不改、不求进步,就算你每天练数十次拳架,也是枉然,那是死练。我也发觉他的心意与江福修师兄的想法不谋而合。江师兄说:
    “随着练习时间的长久,愈加的要求细腻度,拳架要求每一个动作要到位,身体也要放松,让拳架很自然的到位,要从拳架的纯熟逐渐内化到里面,由身体里面来带动外面  -----
知易行难,说比作容易,问题是自己的态度。
我还记得黄士本老师不断强调:如果这37式的拳架练不好,练不对,剑就别练了。我个人的领悟是:这37招拳架,就等于我们郑子太极拳的基础学,基础打不好,学其他的就会事倍功半。吴老师说:进步慢和不懂拳理是有关系,因为太极拳是智慧拳,是由拳理做根据,如果拳理不懂,就会信心不够,无法判断自己练的对不对,对不对都不知道,自然影响进步。犹如我们写作一样,散文的基本功都掌握不好,就想写长篇小说,肯定写得不理想一样的道理。

虽然练了十来年,但惭愧地说,我对这拳路、拳理还是知之有限,而我也过了古来稀之年,但是我必须承认,也因为练拳,让我也从中得益不少,例如增强肌力、改善生态柔软度及平衡感,延缓身体功能的退化,维持日常生活能力,避免跌倒等。
我在想:只要下定决心、肯练、勤练、用心去练,成就大小就不必去衡量了。这是我个人的肺腑之言。

Sunday, May 6, 2012


母亲的洗衣论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        台湾阳明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,洪兰教授,在一篇题为《身教,内瘾性学习》中写道:
         “学习是个潜移默化的东西,我们一生中所用到的知识,大部分不是来自课堂上的那种特意 的学习(intentional  learning)而是无意间的学习(incidental learning),这是为什么会‘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’。如果孩子不是这么有模仿性,孟母也不需要三迁了。孩子就是从父母和师长的言行举止中逐渐形成他的价值观----一个习惯养成后,它不需要意识的控制,只要情景一呼唤,它就会跑出来----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 我个人十分认同这番见解。
        活到目前这把古来稀年龄,再来印证这番理论,越发觉得它的正确性。因为自己本身就是深受母亲许多生活观念和行为所影响,一直到今天,经常不知不觉的“如法炮制”,讲好听点,是遵循其所言、所教。母亲耳提面命的吩咐,甚至以身作则隐性的引导,对我影响至深
       就以每天最平常的家务---洗衣这码事  为例吧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洗衣虽说是小事一桩,其中却隐含着不少为人处世的道理。

        四五十年代的我国,物质匮乏,一般人们生活条件都比较简朴,因而养成了善用资源的生活观念。当时洗衣机还不普遍,尤其是对生长在乡下的我们,连看都没看过;洗衣不用洗衣粉,而用肥皂。
        当时家里常用的,是一种长条形的肥皂,我还清楚记得家里经常买的是一种名为“哥士治”的肥皂。买回来后,母亲就会将它分切成一小方块一小方块,一条肥皂,可以用上好一段时间。肥皂涂在肮脏处,一搓一揉,清洁溜溜。
       在当年风气闭塞的小镇,普遍存在着重男轻女的观念,所以女孩子在很小的时候,身为母亲的,就要开始教会她们一些基本的家务,例如、洗衣、做饭、扫地等工作,姐姐和我也不例外。
    一开始学习洗衣时。母亲特别强调:洗刷时,一定要注意衣领和袖口,还有腋下部分。因为检查一件衣服是否洗得干净,取决于这几个部位。若是洗得不彻底,将会影响了整件衣服的观瞻。以前劳动力强,出汗多,衣服也显得特别肮脏。不识字的母亲,说不出大道理,但她却以人生的智慧和生活经验,作为为人处事的准则。她说:做头的人(即领袖,包括家长)很重要,一定要做个好榜样,让人心服口服。当头的行为不正,下面的人也会有样学样(即上梁不正下梁歪也)。衣服这几处地方最为明显,所以要注意洗得干净。

       衣服洗好,晒衣也不能马夫从事。
       母亲教导:晒衣服时,不是随随便便桂上去就算了,一定要拉直衣服的各个部分,经阳光一晒,就会定型,犹如熨斗熨过一样的平整。
      折衣是晒干衣服最后一道程序。当时免烫的布料还不盛行,一般的衣料以棉质为主,容易起皱。除了晒衣时要拉直外,折叠时,上衣务必将左右两边的袖子往里折(裤子则对褶),穿起来就有明显的两条褶痕,非常齐整,母亲已作古多年,但她教我的这些习惯,沿袭至今。
     我们一直在强调环保,节省能源的重要,但很多时候我们都忘记,其实生活可以很简单。不错,现代人生活条件比以前好得太多了,很多家务、家事都有机器,甚至女佣代劳,照理说,我们应该比母亲那个年代更加快乐才对,事实上,我们的烦恼却比从前来的多。

        都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间课室,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。
        由于耳濡目染,我们总是在不知不觉中,遗传了父母亲许多观念和行为。如生长在有暴力倾向的家庭孩子,看到家人遭受施暴的现况后,就会存于脑海之中,挥之不去,甚至刻骨铭心。一旦成长,成家,很可能也会重滔上一代的覆辙,这就是洪教授的所说的“内隐性学习”。
        成年之前的孩子,一般上与父母亲相处的时间比较长,不过,这种情况,目前正在逐渐改变,甚至瓦解中,因为不少双薪家庭的孩子,不是交由女佣、、保姆看顾,就是全托于托儿所或安亲班,难得与父母相处;上学之后,又因为课外的活动,及诸多名目的补习,才艺学习,更缩短了这份天伦相聚的时间,以前父母亲耳提面命的教导机会,已经不多。
      但是,我们还是要强调,身教,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学习,几乎影响一生,何其重要。
      每年的母亲节,我们不必一味去歌颂母亲的伟大和牺牲,我们能够做的,是对过往所发生的一切,接受,理解和感恩。生命是单行道,没有U转的机会,以其这样,不如让我们好好地省思一下,在我们成长过程中,母亲曾经给我们怎样的教诲,而我们却没有去履行?不要等到落难或失意时,才会想起她们殷殷的眼神和切切的盼望,以及谆谆的教导

Saturday, April 14, 2012

从张美瑶之死想起

台湾影星张美瑶,4月一日去世,11号才由其女儿公布于媒体,连前夫柯俊雄也不知道前妻去世的消息。据说这是张生前的嘱咐,要学刚去世不久的歌星凤飞飞,低调处理身后事,她一月3日去世,直到2月13日才由代表律师公布死讯。
素有“宝岛玉女”的张美瑶,在事业如日冲天时,下嫁小于自己二三岁的同行柯俊雄后,就退出影圈,专心相夫教女(二个女儿)后来发现丈夫有了外遇,还生有下两个孩子,2004年,两人离婚,双方还为了赡养费而对簿公堂。
这个年龄与我相若的影星,据说晚年健康欠佳,还需洗肾,看来这个前夫对她生前是不太关心,也难怪她连死讯都不要通知他,我觉得这是对一个负心人的最大反击和良心折磨。
我发现有些女性,为了所谓家庭,婚后情愿牺牲自己,退回厨房,等到发现所托非人时,自己已经与社会脱节,想重出江湖,人脉已失。正如当初的自己,由于他的要求,婚后辞去工作,称为全职的家庭主妇,,7年之后,才发觉他已非我一人的老公,遭遇与张美瑶一样,之死我自动发起赡养费,只要孩子抚养权。幸好后来从事写作,有了一定的知名度,引起人们的注意,以致后来有两三份文教界工作自动找上门来,自己也算是蛮幸运的一个失婚妇。
我对现代女性的看法是:孩子幼小,可以考虑在家三两年,做个全职的母亲,但不能与外面脱节,时不时需要与一些友好保持联系,以备后路。离婚,不是世界末日,也不需要羞于见人,但必须努力当自强。
当然,时代不同,女性不一定要外边找工作,可以考虑SOHO的性质,就是接一些工作回来家里做,即顾得了家,又有收入。不要妄想去做一个“伟大”的太太和母亲。牺牲自己,不一定成全了别人。我在想,当初张美瑶如果不退出影圈,她今天的知名度和收入,不一定会在柯俊雄之下。(3:20pm)

Sunday, March 18, 2012

北风起

小时候读过一段课文,只记得其中开首的两句是:北风起,群雁南飞。他们在天空中排成人字形和一字形,谁也不掉队。雁,是一种候鸟,它们知道气候的转变,天寒时,就飞往南方避冬,春暖的时候再回到原处,时差掌握到比天文台还要准,这也是天地万物的生存之道。

这些天来,从电视新闻画面上看到某些国家、地区大雪纷飞, 天天地一片白,构成了一个银装素裹的白色世界,是的,时序已经进入隆冬。
我国虽然没有四季之分,但每当一到年底,墙上的日历剩下薄薄几页之际,一阵阵的凉风,就会扑面而来,吹在身上,吹散头发,有时还调皮地透过敞开的窗口,窜了进屋来,这下知道,东北季候风来了,来了。屋里顿然凉飕飕的,舒服得很,身心也因此轻松许多。

每当北风吹起,思绪不由自主地进入一个既遥远但又亲切的回忆,它让我想起了父亲,想起了这个时候他经常挂在口头上的一句话:
“唉,起(吹)北风了!”虽然是一句不经意的话,但却包含了他无限的愁思和无奈。
父亲是当地一个橡胶小园主,靠着平日省吃俭用,勤劳苦拼,加上母亲养猪的辅助,总算让他置下一些产业,买了橡胶园和果园,也算是一个白手起家的普通人家。除了自家成员外,父亲也分别聘请了几位巫裔和华裔割胶工人。对从事割胶的人来说,最担忧的,莫过于到了年底,当东北风季候风一刮起,就开始发愁生活费的来源了。本来割胶就是一份看天吃饭的行业,除了下雨之外,北风一旦吹起,胶汁就会大大地减低,一些园主为了保护树身,也避免浪费树皮,通常都会让员工休割一段日子,一般上是一个月或更长一些,让胶树有个“休身养息”的机会,父亲当然也不例外。。

对许多以割胶为生的工人来说,那是意味着手停口停,生活受到影响是无庸质疑的。因此,在这段非常期间,父亲总会想方设法为他们另外安排一些零碎的工作, 例如到园里为翻种不久的橡胶园除草或喷草药、施肥等,也允许他们预支一定数目的薪水,解决燃眉之急,当然,他们也可以自由去寻找一些散工,赚取外快来帮补家计。

其实,北风起,对我们这些在村里长大的小孩,那可是乐开怀的季节。
小镇生活单调,娱乐不多,平日除了神庙的酬神戏班演出外,再有就是痴痴地等待三两个月一次的政府电影放映队的到来。
北风一起,枯黄的树叶就会随风飘落,那飘落的“身影”,就像是一个舞艺非凡的女孩,那曼妙的舞姿,千变万化,小萝卜头们一声欢呼,大家齐齐“抢钱”去。树叶大一点的是百元大钞,中的是50元、10元、一元不等,然后大家就热切的进行“买卖交易”,大家玩得不亦乐乎。接着,就是等到橡实爆裂的时候,也是我们这些小不点赚取零用的最佳时机。
许多树苗种植商,为了小园主翻种的需要,都会在适当时期前来收购这些橡实。下种培育,在当年树胶业蓬勃时期,这些种植商也是一门利润不错的行业,如今,大部分的橡胶小园主都已经改种棕榈树,素有“橡胶王国”的马来西亚,早已被临近国家取代,如今胶价不错,对那些拥有橡胶园者,收入可观,令人称羡,但不一定受到年轻人的喜爱。
北风起,思想起,那些不会消失的美好回忆。

Saturday, March 3, 2012

文人相惜


由台湾商务印书馆赞助出版,林婷婷及刘慧琴两位合力主编的《东南亚女作家文集--归雁》去年底如期出版,这本厚达400多页的合集,收录了来自新加坡、马来西亚、泰国、菲律宾、缅甸、越南、印尼、汶莱等数个国家的68位作者的作品。正如序文作者之一的白把传承中华文化,当作义不容辞的一份责任----”是的,这些作者虽然大部分是土生土长的第二代、第三代移民的华人后裔,但她们对中华文化的尊重、推介和应用都是出自于一片真心、自发自动。也因为这份文缘,虽然大家处于不同国度、不同国情,可彼此却能从作品中所反映的对人生的体认、生活的甜酸苦辣,有所共鸣。自古有“文人相轻”之说,但我始终认为,文人是应该相惜的。昨天中午,我们马来西亚地区的几位作者相约相聚,同时我也将所托的赠书,亲自交给她们了。大部分作者都是第一次见面,但却十分开心,谈笑甚欢,希望今后大家保持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