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nday, January 3, 2011

变色的亲情

有人说,羊羔都有跪母恩,乌鸦也有反哺心,但是,当我看了这则新闻后,心里却凉了半截。
事缘那天在新加坡的《联合早报》看到一则社会新闻(后来我国的某华文报也有转载),说是有个26岁黄姓年轻人,因为是长孙,所以祖母在两年前故世之前,也分得了一份九万多新币的遗产,而他的父母,是这份遗产的执行人和信托人。
后来,父母就在遗产中扣除了给他的教育费、电脑费和婚礼的开销费用后,将所剩的交给儿子。但儿子却拒绝收下,认为父亲不应该扣除这些费用,要拿回祖母给的全数。多日后,看到父母对他的抗议没有任何反应,于是,不惜翻脸,将亲生父母告上法庭,说是要讨回公道。
这算是公道吗?
根据列为答辩人的父亲解释说,儿子念大专的费用,是从他的公积金教育计划中提取支付的,而拖欠大学的电脑贷款他是担保人,至于儿子跟中国籍女子结婚的费用,是他之前亲身答应要尝还的。现在,这桩民事案件还未审理,将来判决如何,不得而知。
儿子告老子,在东方社会是比较罕见的,因为华人家庭都认为“家丑不外扬”,何况是清官难理家内事,公说公有理,婆说婆有理,最好你们自家解决就是。然而,在僵持不了时,唯有诉诸法律,到了这步田地,大家唯有撕破脸来细说从头了,说来这是件很不幸的事。所谓“血浓于水”,有话好说,有理就清。
我在想,这起案件,是否导因于之前沟通不良而造成的后果?父亲在扣除所有费用之前,是否跟儿子预先说明?儿子的教育费用,既然是从老爸的公积金提取,是不是也要考虑到这是老子赖以后半生活命的最后一根稻草,现在既然继承了这笔遗产,理该还给老人家?何况父亲也只是一个技工(报载),不是百万富翁。
这则新闻,不仅让我想起十多年前一位朋友亲口告诉我的故事。
朋友是个小学教师,育有四个儿女。长子中学毕业后,央求父亲让他到国外升学,但他表示无能为力,更何况下面还有三个小的,而自己已经是快要半百之人,再过五六年即将退休,所以好言劝他在国内的大专就读算了。谁知儿子却不能理解父亲的难处,执意要到国外深造去,说是外国的文凭比较吃香。后来他还替父亲建议:不如将目前住着的房子拿去银行抵押,他还信誓旦旦对父亲说:毕业后赚了钱,我再给你另买过一间。父亲一听,不禁愕然,他想不到儿子竟然会想出这样的主意。
经过一个晚上的考虑后,隔天,朋友就这样告诉孩子:
“如果你一定要爸爸这么做,可以,我可以将这房子卖掉让你出国,不过,你先要跟我到律师楼去订个合约,说明你学成之后,你必须将卖掉房子的钱如数的还给我。”
“爸爸,有没有搞错,我可是你儿子耶,难道你连自己的儿子都不相信吗?”这下轮到儿子愕然了。
“孩子,不是我不相信你,是因为这房子是我唯一的财产,如果你不还给我,将来我怎样过活?再说,要是你一去不回头,我又找谁去要回这笔钱?”
“老爸,你未免太过份了,父母亲给儿女受教育不是天经地义的吗?”儿子辩解道。
“话是这么说,这也得看个人能力而论,哪个做家长的,不希望儿子多读点书呢?”
“你不帮忙我达成愿望也就罢了,何必想出这么一条‘屎桥’来为难我?”儿子气愤愤地说。
听了朋友这个故事后,心里真的是很有感触。
最近我还在中国听到一个新名词,叫做“啃老族”。
中国在一胎化政策下,每个孩子几乎都当宝似的地捧在手心呵护着,无形中养成了他们骄纵、自私和依赖的性格,认为父母给他们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。所以等到供完大专教育后,有些并不急于找工作(现在大学毕业生,工作也并不好找)于是,索性就待在家里让父亲母亲养着,反正有现成的房子住,有免费的三餐吃,衣服被单还有人替你打理,何必急于去打一份牛工,看人眼色?等到两老双脚一伸,一切还不是全归于自己?
在我们那个时代,期盼的是“养儿防老”,现在呢?则是“老来养儿”。不过,下一句的“积毂防饥”,我是赞成的。聪明的老人,是应该“未雨绸缪”,不让别人为难(甚至是自己的子女),也能过个有尊严的晚年生活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