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riday, November 9, 2012

伤心

        那天经过苏丹街,走进某家书局,想顺便看看多时不见的老友。对方一看到我就忙不迭地对我说:
        “爱薇,我们经营到这个年底就要结束营业了,然后会进行装修,再由别家书店继续经营,目前正在倾销大减价,你要不要选一些?”
      一听之下,有些愕然。随后我就开始寻找“猎物”,最后我选了一些图画书给孙女,一些印刷得很考究的漫画,还有一些音乐CD.。对方看我张大双眼,不断在搜索着"猎物“,就带着惋惜的口吻说:
       ”你来迟了,很多被选走了。“我不知道她所指的被选走是CD还是书?其实也无所谓,每个人的口味不同,就好象我找到了一本访问考古学家、人类学家,贾兰坡的访问记。这是一本很冷门的书,主要我是想知道当初周口店的发掘经过故事。另外还发现一本厚厚的唐诗三杰的诗集,结账后,还不到一百元。
       走出门外,心里又喜又悲。
       喜的是,100元竟然可以买到这么多喜爱的书,根据一般的书价,至多只能买两本书而已。
        悲的是,出版社花了那么大的成本,现在竟然是以如此的低廉价格出售。我还看到新加坡某位著名作家的著作,只卖区区三零吉。脑海中忽然出现刚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在接受《环球人物》记者访谈时说:
      ”现在的网络文学就像早些年的网络购物一样,是势不可挡的。将来文学阅读的时间,慢慢会被网络阅读吃掉,人们读小说更多会通过电脑、手机、电子阅读器,传统的纸质阅读肯定会变成一个小小的角落,但也不会完全完全消失的,因为手捧一本书的感觉是特别的-----会有一部分读者愿意用这个方式来阅读。只不过,再也不会有洛阳纸贵的现象了-----"

      说的也是。我的平板电脑下载了一百多本书,但读不到10本,我还是喜欢传统的阅读法,手捧一本书的感觉。因此,当有人问我:爱薇,你还会出书吗?我只能微笑作答。我心里想:很难说。

Wednesday, October 10, 2012


他扒开了儿童文学一方沃土    t爱薇
--悼马汉   


  1 无“尘”一身轻  
     619日晚,接获我国著名儿童文学家,马汉病逝的噩耗。第三天早上,我和两位学长,也是马汉生前老友,陈雪风,吴波,一起前往新山,送他最后一程。
    在瞻仰马汉遗容时,只见这位为马华文学事业献身数十年的同道、学长,双眼紧闭,面容安详地躺在六尺棺木里。心里默哀:老友:从此你解脱了所有的病痛、放下了尘世间种种俗务,以及不离不弃,长达半个世纪的笔和稿纸(他不用电脑),永别了至爱的家人、亲人,在另一个世界里安息。
     在那里,我想你会是快乐的。
     向来乐观、豁达的你,如今更是无“尘”一身轻,相信会格外地逍遥、自在、遐意。何况还有爱妻陪伴左右,这下你可不会感到寂寞,更不会吵作要“回家”了。
     记得你那同甘共苦的妻子,邱玉茵,生前曾经告诉过我一则趣事;据说好多年前,您那钟爱的独生女,深具孝心的彦庄,因为到英国陪伴老公进修,在即将结束研究工作时,特地邀请你们两老去那里旅游。可是,才刚抵达两三天,你就吵作要回国了。因为每天忙碌不已的你,乍然无所事事,十分不惯。结果惹得老伴负气地说,要回吗,你自己回吧。生性怕单独出门的你,只好无可奈何地留了下来。
     如今,你已经完全解放,放下所有的尘缘,安安心心地“休息”,因为,你确实太累了,我看得出来。
     想不到短短两个月,我就删掉了三位老友的电话号码,您是第三位,心里着实感触万千。
   
     记得生前您常半开玩笑地说:
   “爱薇,我希望你常来新山,一来探望儿孙,享受亲子之乐;二来也趁机跟我们这些老友聚聚,岂不两全其美?”他知道我每次下去新山,肯定会找他聊天、吃饭。对我这个学妹,马汉可是畅所欲言,言无不尽。如今,斯人已去,空留惆怅。
    永别了,马汉兄!
  
2涵盖三代粉丝的马汉
     出殡的前一天晚上,马汉家人为他举行了一个庄严的追思会。
     来自各地的友好,纷纷前来致意。其中括高教部副部长,何国忠,以及远自北海赶来的林华龙校长。大家都意想不到平时少出门的这位“宅男”,却是交游满天下,赢来众多友好的尊敬,确实是异数一桩。最为瞩目的,莫过于许多小朋友,在家长的带领下,也前来追思。我猜想他们都是马汉的小读者,再不就是马汉是他们父亲、爷爷的拥趸,所以我常对这位学长打趣地说:我们的确有够“老,连粉丝都涵盖三代人呢。

最为吊唁者赞赏的,就是马汉生前对后事的妥善安排。
据说在他到新加坡进行第二次医疗时,已经写下了后事处理的遗嘱,其中包括由谁来担任追思会的主持人、采取何种仪式等等事宜。

更别出心裁的是,家属尊其所嘱,特地在治丧处旁,举办了他本身的小型书展,除了展示了他生前的丰硕著作外、还有照片、各种文学奖项的纪念品等等,还吩咐将其遗著现场售卖所得,系数捐献南方学院大学,作为教育基金。无疑的,马汉的这些生前安排,不但遂了他的心愿,让家属能够从容地举办了一个逝者所喜爱的葬礼,让生、亡者两相安,确实值得让人借鉴。

3马华儿童文学的拓荒者
     马汉出道早,成名也早。
     远在1959年,就出版了第一本个人小说和散文合集:《听来的故事》。此后写作不辍,不曾停过笔,甚至在他病痛时,还在策划编写各种文集(我在他去世前的两个月与其相聚,马汉还滔滔不绝地跟我吐露了一揽子的出版计划)。
    
      我想,将来若是有人研究或撰写马华儿童文学史时,正如马汉所说的,有几位拓荒者的名字不能忽略,那就是马汉、年红、梁志庆、马仑、爱薇、高秀、方理、草莽、陈孟、草风等人,特别是马汉。因为他们的坚持、他们的努力、他们的呵护,马华儿童文学,才能从荒芜的贫瘠之地,长出绿油油的青草,开出红艳艳的鲜花,并引来了更多的爱花、惜花人,同心协力,犁开一片沃土。
     梁志庆同学说得好:
马汉是马华儿童文学的先驱作家,在马华儿童文学的进程上,占着‘史’的重要地位-----他不论在取材或行文方面,都贴近儿童生活,切合儿童的心理,他秉承童心和爱心,以真情去看儿童世界,使他的儿童文学作品读来温馨感人-----总的来说,马汉的儿童文学创作,已凭其厚重的分量,在马华儿童文学的进程上,立下了里程碑。”(引自梁志庆的《为少儿忙了40多年》
这是极为中肯的评论。
   
     马汉本身也毫不讳言地说:
“虽然,十几年来,为了搞儿童文学出版而尝尽了辛劳,听尽了冷言冷语,可是,如今毕竟看到了所种下的儿童文学幼苗,不但在一天天的茁壮,而且还有些欣欣向荣的现象,不禁‘老怀’大慰哩!(1989.5.1《搞儿童文学出版的苦与乐》
确实如此。
    “今天的马华儿童文学作者,几乎涵盖了老、中、青三代的文友,这是很好的现象,既告诉我们老一辈的朋友如何披荆斩棘,持续了数十年的努力,也宣告后继有人,显示出马华儿童文学来日可期,前程必定是辉煌灿烂的!“”(《一步一步走过来》)这是马汉生前最感欣慰的事。

4心目中的理想少儿刊物
   
    如果说马汉是马华儿童文学界的老行尊,相信应该不会有人反对的。在这一个领域里,他办过或主编过不少少年、儿童刊物或版位,其中最为人所怀念和津津乐道的,有《少年月刊》、《新明少年》和《小作家》,以及长期担任《青苗月刊》和《南洋学生》编务顾问和撰稿等。
   特别是《小作家》。这份少儿刊物,可说是凝结了马汉对儿童文学理念的心血结晶。记得他在一篇题为《我理想中的一份‘少儿刊物’》中抒发了他想办的一份理想少儿刊物,必须具备下列四个要点,那就是:

1. 少儿刊物一定要设法做到益智性和知识性的目标。因此,不但要有足够的篇幅,而且要做到每一页,每一行 都有高度的“可读性”。
2. 少儿刊物除了不要编写成“教科书”与“参考书”之外,还要避免让它成为一份“作业簿。
3. 一份成功的少年刊物,编辑人本身不但先要对“儿童文学”具有兴趣与认识,在编撰的时候,还要热情,有理想,把工作当作一份事业,把全副精神投入----
4.马来西亚出版的少儿刊物,是不能忽视本地写作人材,以及具有本地色彩与特色的作品的。
     这确实是马汉的肺腑之言。视马汉亦师亦友的嘉阳出版社社长,许育华先生,在他近期写的一篇悼念马汉文章时,说过这样的话:
    马汉也是出版界的重要推手。从七十年代开始,马汉永不言倦,为不同的出版社统筹和编辑了林林总总的儿童文学报纸、期刊、丛书等等,数量之多,难以计数。除了是大家所熟知的杰出儿童文学家,马汉也是50年来马来西亚华文出版界里一位重要的出版家。没有他,儿童文学出版不会那么精彩,也没有如此丰盛的收获;没有他,儿童文学将失去许多欢乐的声音。”。

      2003年初,马汉在嘉阳出版社社长,许育华先生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下,他理想中的这份 少儿刊物,终于梦想成真了。那就是《小作家》的创刊。不难想象,这位毕生从事儿童文学的创作、推广和编撰的勤奋“园丁”,内心的喜悦,自不待言。其实,我和马汉对儿童文学的关注理念是相通的,正如我于1986年创办的《中学生》月刊一样。 
5出版《马汉少儿文学全集》
    记得刚荣获第十届“马华文学奖”的马汉,曾经喜滋滋地告诉我,近期他准备一口气出版五本新书,心里着实佩服他的大手笔,够勇气、够魄力,特别是当时(2008年)正值全球面对金融海啸肆虐的当儿,大家都在绞尽脑汁,如何渡过这个艰难时刻,而一生钟情于写作、出版、编辑工作的马汉,却准备利用所得的“马华文学奖”奖金,加上个人积蓄及家人的赞助下,将自己心血的文字“结晶”、汇集成册,实属难得。
   2006年,嘉阳出版有限公司,曾为马汉出版了一套为数12本,图文并茂,印刷精美的的《马汉少儿文学全集》,据说出版之后,广受读者欢迎。
   在创作方面,马汉可说是位多面手。他写成人文学,无论是小说、散文、杂文都有丰收;至于儿童文学,更是硕果累累。在他长达半世纪,50年的创作历程中,单是儿童文学 就多达50部左右,少儿读物超过100种以上,另外还有广受欢迎的作文指导参考书等等。
    而马汉的儿童文学作品,可以说是“品质保证”,他不会故作无病呻吟,追求辞藻美丽、浪漫、虚情假意,特别是儿童小说题材。常说生活是创作源泉,对一个热爱生活,关心生活的作家,凭其敏锐的观察力,往往会发现人们难以发现的“现象”,而这些现象,可能就是一篇或一部精彩小说的素材呢。
     最后,我想以李商隐的一句诗,来形容我这位学长、老乡、老友和同道,一生为马华儿童文学鞠躬尽瘁,无怨无悔的敬佩精神,那就是:
  “春蚕到死诗方尽”! 
   

        

Thursday, August 9, 2012

自由行动才是福

        自从六月间因为雨天不慎跌伤了右脚,至今依然无法行动自如,懊恼得很。连续换了三个中医师,肿胀还是消了又来,反反复复。昨天看到网友捎来的一篇PPS,题目是:《滑倒比癌症更为严重》起初有点怀疑,看了之后,的确是事实。特别是像老身上了这把年纪,更是跌不得。曾亲眼目睹周围一些年龄相仿的亲友,一跌,乖乖不得了,不是屁股开花,就是这里裂那里断。
         好在现在医学昌明,只要耐得起痛,花得起钱,找对医生,动个手术,又可以行动自如了。至于能耐多久?医生倒没写下保单,那就看各人的造化了。
         每个医生都做同样的交代,少走路,多休息,复原才会快。眼看一个多月来,前院后园面目全非,原本郁郁葱葱的草地杂草丛生,平日精心照顾的花儿,枯得枯,死的死,以往这一切的工作,对我是一种生活的调节,乐在其中。现在,这一切都因为行动不便而脱序了。太极不练了,晨运取消了,晚饭不能做了,我的车子因为孩子不常动,也开不了。现在唯一能做的,就是坐着打打电脑,抱抱小孙子。
        现在对我而言,最渴望的,不是山珍海味,写多几篇文章,而是行动自由!

Tuesday, July 10, 2012

老人痴呆症

曾经不止一次有朋友当面这样对我说:你们这些经常动脑筋者,肯定不会得老人痴呆症。我说未必!你看美国日理万机的总统里根,刚一退下不久就得了这个病,最后只认得老婆南茜一人而已。还有前香港理工大学校长,在数年前得了诺贝尔物理奖,可惜他已经是老人痴呆症病号,对这个迟来的荣誉,已经无法感受。所以,很多东西不是绝对的。一个亲戚,62年来不曾看过医生,也没进过医院,结果有一天发现肚子不舒服,经过医生详细检验,这才发现自己竟然得了末期的胰脏癌,只剩半年的生命,对他无疑是晴天霹雳。因此,我常自我勉励,凡事顺其自然吧,该来会来,不会发生的,千呼万唤也无济于事。人与大自然拔河,永远是输家,这我是相信的。

Tuesday, May 29, 2012

练拳,这一条长长的路


           在马来西亚,我是郑子太极拳继承人,吴国忠老师前来授课的第一届学生(地点在中华大会堂),却也是吴老师“金盆洗手”后的第一届头香入门弟子,期间相隔了20多年。许多同学应该心里在想:哗,这位老师姐拳艺应该很了得!我要说,非也、非也!
     
         说来惭愧,虽然很早就跟随吴老师练拳,但也只是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就当了“逃兵”,不是不愿练,不想练,而是生活压力逼人,这绝对不是藉口。试问一个单亲母亲,要独立扛起三个孩子的生活费、教育费,除了白天一份编务正业外,晚上还得伏案写稿,红烧脑汁,贴补家用,身心饱受煎熬。虽说每个星期也只是练拳两次,但对当时住在吉隆坡塞车最严重的黑区-蕉赖路的我,这么一来一往,可就花掉了我不少时间,而对我当时的环境来说,时间,就是金钱。

       公元2000年,我归队了。
       当时由于饱受骨刺疼痛所苦,于是,决定接受一位印度骨科医生的建议,他说游泳或练太极拳都会得到改善。恰好当时看到报章神龙太极班正要招收新班的新闻,地点离家只有十分钟的车程,我立刻把握机会报名,就这样再度成为郑子太极拳的学员,同时也发现当年一起在大会堂练拳的同学,其中有好几位学有所成,成了郑子太极拳的教练和推动者,而我还是一位不合格的学生,实在惭愧。但是我又谨记吴老师说过的一句话:有心不怕迟。他说十年你练的也是这套拳,二十年、三十年甚至更长时间,练的还是这37招,问题是,你有没有精进?你领会多少?练对了吗?
台湾江福修师兄说过:
“我们对太极拳的 态度决定了我们对太极拳的学习成果。”  
这句话,无疑的,对每个学员都是棒头喝!
为什么要练太极拳?我想答案因人而异。有的是为了保健;有些是为了防身;有些纯粹是为了探其堂奥-----不论你是基于什么理由,态度,就是决定了我们对太极拳学习成果。例如当年一起跟随吴老师练拳的,现在却成了你的“老师”,而你却在原地踏步。当然,一份耕耘,一分收获,老天是很公平的。黄士本老师有诗云:功夫问己,付出几许?少林寺僧人,释延藏说得好:
“你的心有多大,你的世界就有多大;
  你的愿力有多大,你的成就就有多大。”
    他还说:学习本身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要把它当做一种修行,用来历练我们的心。记得西方也有句谚语说:没有目标,就没有成就。光瞄准还不够,你得射中才行。我想学习一项技艺也是如此,否则茫茫然的,无所适从。
   正如吴老师在他最近的一篇文章:《漫谈太极深浅》中提到的:
  “现在人学不好,练不到,最大的致命弱点就是不敢、不愿用自己真实的生命、血汗、智慧、时间去学习、研究、练习,才使太极拳论为老人健身操、舞台上讨好观众的特技表演、魔术闹剧。-----要学好太极拳是绝对不可以只靠语言、文字、影像、画面去研究。这些只是观念、听得到的片面、是永远触不到太极拳的中心。”

     去年十一月老师前来新马两地巡回视察,虽说吴老师已经“金盆洗手”,但是看出他还是放不下这些“徒子徒孙”们。就在他离开新加坡回返台湾之际,我正好到南部开会,顺途去见了老师,看到他在酒店房间里对着一班学员讲课,期许中带着勉励、检讨,语重心长,一副“恨铁不成钢”的语气,犹如暮鼓晨钟,让不少师兄、师姐们都低垂了头,而老师的这些谆谆之言,对旁观者的我,也有深刻的启发,获益不浅。   

     练拳十来年,黄士本老师经常苦口婆心的要我们多看书,多练习,多改一些不正确的习惯,这样才会进步,他说如果不改、不求进步,就算你每天练数十次拳架,也是枉然,那是死练。我也发觉他的心意与江福修师兄的想法不谋而合。江师兄说:
    “随着练习时间的长久,愈加的要求细腻度,拳架要求每一个动作要到位,身体也要放松,让拳架很自然的到位,要从拳架的纯熟逐渐内化到里面,由身体里面来带动外面  -----
知易行难,说比作容易,问题是自己的态度。
我还记得黄士本老师不断强调:如果这37式的拳架练不好,练不对,剑就别练了。我个人的领悟是:这37招拳架,就等于我们郑子太极拳的基础学,基础打不好,学其他的就会事倍功半。吴老师说:进步慢和不懂拳理是有关系,因为太极拳是智慧拳,是由拳理做根据,如果拳理不懂,就会信心不够,无法判断自己练的对不对,对不对都不知道,自然影响进步。犹如我们写作一样,散文的基本功都掌握不好,就想写长篇小说,肯定写得不理想一样的道理。

虽然练了十来年,但惭愧地说,我对这拳路、拳理还是知之有限,而我也过了古来稀之年,但是我必须承认,也因为练拳,让我也从中得益不少,例如增强肌力、改善生态柔软度及平衡感,延缓身体功能的退化,维持日常生活能力,避免跌倒等。
我在想:只要下定决心、肯练、勤练、用心去练,成就大小就不必去衡量了。这是我个人的肺腑之言。

Sunday, May 6, 2012


母亲的洗衣论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        台湾阳明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,洪兰教授,在一篇题为《身教,内瘾性学习》中写道:
         “学习是个潜移默化的东西,我们一生中所用到的知识,大部分不是来自课堂上的那种特意 的学习(intentional  learning)而是无意间的学习(incidental learning),这是为什么会‘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’。如果孩子不是这么有模仿性,孟母也不需要三迁了。孩子就是从父母和师长的言行举止中逐渐形成他的价值观----一个习惯养成后,它不需要意识的控制,只要情景一呼唤,它就会跑出来----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 我个人十分认同这番见解。
        活到目前这把古来稀年龄,再来印证这番理论,越发觉得它的正确性。因为自己本身就是深受母亲许多生活观念和行为所影响,一直到今天,经常不知不觉的“如法炮制”,讲好听点,是遵循其所言、所教。母亲耳提面命的吩咐,甚至以身作则隐性的引导,对我影响至深
       就以每天最平常的家务---洗衣这码事  为例吧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洗衣虽说是小事一桩,其中却隐含着不少为人处世的道理。

        四五十年代的我国,物质匮乏,一般人们生活条件都比较简朴,因而养成了善用资源的生活观念。当时洗衣机还不普遍,尤其是对生长在乡下的我们,连看都没看过;洗衣不用洗衣粉,而用肥皂。
        当时家里常用的,是一种长条形的肥皂,我还清楚记得家里经常买的是一种名为“哥士治”的肥皂。买回来后,母亲就会将它分切成一小方块一小方块,一条肥皂,可以用上好一段时间。肥皂涂在肮脏处,一搓一揉,清洁溜溜。
       在当年风气闭塞的小镇,普遍存在着重男轻女的观念,所以女孩子在很小的时候,身为母亲的,就要开始教会她们一些基本的家务,例如、洗衣、做饭、扫地等工作,姐姐和我也不例外。
    一开始学习洗衣时。母亲特别强调:洗刷时,一定要注意衣领和袖口,还有腋下部分。因为检查一件衣服是否洗得干净,取决于这几个部位。若是洗得不彻底,将会影响了整件衣服的观瞻。以前劳动力强,出汗多,衣服也显得特别肮脏。不识字的母亲,说不出大道理,但她却以人生的智慧和生活经验,作为为人处事的准则。她说:做头的人(即领袖,包括家长)很重要,一定要做个好榜样,让人心服口服。当头的行为不正,下面的人也会有样学样(即上梁不正下梁歪也)。衣服这几处地方最为明显,所以要注意洗得干净。

       衣服洗好,晒衣也不能马夫从事。
       母亲教导:晒衣服时,不是随随便便桂上去就算了,一定要拉直衣服的各个部分,经阳光一晒,就会定型,犹如熨斗熨过一样的平整。
      折衣是晒干衣服最后一道程序。当时免烫的布料还不盛行,一般的衣料以棉质为主,容易起皱。除了晒衣时要拉直外,折叠时,上衣务必将左右两边的袖子往里折(裤子则对褶),穿起来就有明显的两条褶痕,非常齐整,母亲已作古多年,但她教我的这些习惯,沿袭至今。
     我们一直在强调环保,节省能源的重要,但很多时候我们都忘记,其实生活可以很简单。不错,现代人生活条件比以前好得太多了,很多家务、家事都有机器,甚至女佣代劳,照理说,我们应该比母亲那个年代更加快乐才对,事实上,我们的烦恼却比从前来的多。

        都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间课室,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。
        由于耳濡目染,我们总是在不知不觉中,遗传了父母亲许多观念和行为。如生长在有暴力倾向的家庭孩子,看到家人遭受施暴的现况后,就会存于脑海之中,挥之不去,甚至刻骨铭心。一旦成长,成家,很可能也会重滔上一代的覆辙,这就是洪教授的所说的“内隐性学习”。
        成年之前的孩子,一般上与父母亲相处的时间比较长,不过,这种情况,目前正在逐渐改变,甚至瓦解中,因为不少双薪家庭的孩子,不是交由女佣、、保姆看顾,就是全托于托儿所或安亲班,难得与父母相处;上学之后,又因为课外的活动,及诸多名目的补习,才艺学习,更缩短了这份天伦相聚的时间,以前父母亲耳提面命的教导机会,已经不多。
      但是,我们还是要强调,身教,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学习,几乎影响一生,何其重要。
      每年的母亲节,我们不必一味去歌颂母亲的伟大和牺牲,我们能够做的,是对过往所发生的一切,接受,理解和感恩。生命是单行道,没有U转的机会,以其这样,不如让我们好好地省思一下,在我们成长过程中,母亲曾经给我们怎样的教诲,而我们却没有去履行?不要等到落难或失意时,才会想起她们殷殷的眼神和切切的盼望,以及谆谆的教导

Saturday, April 14, 2012

从张美瑶之死想起

台湾影星张美瑶,4月一日去世,11号才由其女儿公布于媒体,连前夫柯俊雄也不知道前妻去世的消息。据说这是张生前的嘱咐,要学刚去世不久的歌星凤飞飞,低调处理身后事,她一月3日去世,直到2月13日才由代表律师公布死讯。
素有“宝岛玉女”的张美瑶,在事业如日冲天时,下嫁小于自己二三岁的同行柯俊雄后,就退出影圈,专心相夫教女(二个女儿)后来发现丈夫有了外遇,还生有下两个孩子,2004年,两人离婚,双方还为了赡养费而对簿公堂。
这个年龄与我相若的影星,据说晚年健康欠佳,还需洗肾,看来这个前夫对她生前是不太关心,也难怪她连死讯都不要通知他,我觉得这是对一个负心人的最大反击和良心折磨。
我发现有些女性,为了所谓家庭,婚后情愿牺牲自己,退回厨房,等到发现所托非人时,自己已经与社会脱节,想重出江湖,人脉已失。正如当初的自己,由于他的要求,婚后辞去工作,称为全职的家庭主妇,,7年之后,才发觉他已非我一人的老公,遭遇与张美瑶一样,之死我自动发起赡养费,只要孩子抚养权。幸好后来从事写作,有了一定的知名度,引起人们的注意,以致后来有两三份文教界工作自动找上门来,自己也算是蛮幸运的一个失婚妇。
我对现代女性的看法是:孩子幼小,可以考虑在家三两年,做个全职的母亲,但不能与外面脱节,时不时需要与一些友好保持联系,以备后路。离婚,不是世界末日,也不需要羞于见人,但必须努力当自强。
当然,时代不同,女性不一定要外边找工作,可以考虑SOHO的性质,就是接一些工作回来家里做,即顾得了家,又有收入。不要妄想去做一个“伟大”的太太和母亲。牺牲自己,不一定成全了别人。我在想,当初张美瑶如果不退出影圈,她今天的知名度和收入,不一定会在柯俊雄之下。(3:20p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