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unday, August 15, 2010

从家长日说起

两个分别在某独中念初中和高中的孙儿女,前天回来告诉爸妈,隔天是家长日,老师规定要他们亲自去代领成绩册。
第二天早上,儿媳两人起了个大早,先是陪儿子去学校,下午则轮到女儿。
成绩册拿回来后,我看念理科的孙子的成绩,虽然不是很出色,但还差强人意,全科及格,个别科目还考得不错,至于孙女成绩算是优异。但是,我在意的,并不是他们的分数,而是他们的品行表现,两人都接近80分,据说是接近顶点。根据媳妇回来的“报告”,在她和老师的沟通交流中,孩子无论是在班上或课外的表现都不错,这是我们作为家长最感安慰的事,也符合他们表里合一。身为家长,一般上比较担忧的是孩子“里外”表现不同。在家可能是个乖乖孩子,但一旦踏出家门,可能又是一副不同样子;反之,在家“叛逆”,但在学校又是老师眼中的“好学生”。

现在的家长大部分都是“双薪人”。他们每天忙忙碌碌,为生计绸缪,回到家后,已经是筋疲力尽,即使想“关心”孩子,也往往力不从心。因此,不是将孩子交给kakak看管,就是交给亲人、补习中心或安亲班代劳,至于孩子的物质要求,几乎是做到“有求必应”,这是基于补偿心理,或是不让孩子有所缺憾?很难说!
也因为父母在外忙碌,孩子的行为,难免有些时候就被忽略了。他们在学校的表现如何?他们交了些什么朋友?可能都一无所知,说好听是尊重孩子,还他行动自由;讲得坦白一点,就是忽略了对孩子该有的“教导”和关心责任,等到问题出现了, 才来惊慌失措。近日听到一位老友的故事,她将孩子送往邻国求学,结果发现这个念初中的女儿,成绩不但“江河日下”,而且无论是态度或行为,都很想让这个母亲狠狠的给她一巴掌。幸好理智告诉她,这个举动不但于事无补,可能产生更难堪的后果。最后决定来个“破釜沉舟”,将孩子转到当地的一家中学就读,每天不但可以亲眼看到她的表现,还时不时的给予提点。这位老友最后欣慰地说:现在,她的表现足以让她放心了。我欣赏她的警觉性。

从家长日,不禁让我想起了我们小时候的一些学校生活。
还记得以前念书时,有所谓“家访”这回事。一些执教的老师,时不时会去探访学生的家长,特别是一些在学校表现有些偏差的学生,例如经常爆粗口、打架、偷东西、上课不专心听课等等。老师就会找上门来告诉家长,将孩子的行为加以反映。如此一来,父母亲不但可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,也可以适时的加以关注,这种良性的沟通,自然可以减少许多不必要的误会。
可是,这种“家访”早就消失了。我想一来是老师忙碌,班级学生众多,无暇顾及;二来即使要家访,也未必能找到家长。只有在发生“大问题”时,学校才会通过电话,请家长到学校来面谈、禀报一下。

我始终觉得,如果想了解孩子的校内的表现,每年通过区区这么一次的“家长日”是不够的,如果平时能够适当时间,拨个电话或找他们的班级老师了解一下,不失为一种沟通的良好途径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