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ednesday, February 15, 2012

他们也是常人

这阵子的各大华文报章娱乐版可热闹了。
不少艺人的喜闻、悲闻、丑闻等等,都在文字上公开暴露无遗,也成了许多人的茶余饭后趣谈话题。我之所以说是趣谈,是因为他们既不是你的亲人,也不是你的朋友,只因为他们是艺人,公众人物,也是许多人的偶像,大家关注也就无可厚非。拿来当话题聊聊之外,也许或许也可以让许多身为父母、他们的年轻粉丝,从中得到一些启示。以人为镜,可以作为自我检视、反省、学习的一种途径。

先说MA(不是刚获连任的马英九),而是中日混血儿MAKIYO与日籍男友痛打计程车司机的新闻。一个年轻女孩子,经常喝到醉醺醺,然后闯了祸,就归咎于酒精作怪,然后再以各种谎话来自圆其说,难怪惹怒了许多网民。老话常说,人非圣贤,谁能无过?何况是对一个年轻的女孩子(报章说MA很早就要扛起养家的责任,应该是具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和做人的基本信念才对)有错,不是难以饶恕的罪过,而是真心的认错、改过,相信会得到谅解和宽恕的,如果死不认错,还要强辩,那就要罪加一等了。
MA还年轻,人生路还好长,希望她能从这次的事件中,得到教训和改过不良习性,好好去规划下一步的生活道路,相信有助于成长的助力。

再说上个星期六猝死的西方流行乐坛的天后,惠妮 休斯顿(Whitney Huston),音乐天分高,拥有一副清亮的嗓音,得过无数的音乐奖项,可说“钱”途无量,无奈遇人不淑,嫁了一个吸毒的丈夫,近墨者黑,自己也陷入毒海。虽说几度决定戒毒,但最后都宣告失败,也显示她深陷毒海而无法自拔,最后踏上了一条不归路。
到底这位著名黑人歌唱家猝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?据说有关方面暂时不会公布剖尸报告。走笔至此,不期然的想起老话:男人怕入错行,女人怕嫁错郎,站在同样是女人的立场来说,我觉得对Huston来说,的确是嫁错郎的一个悲剧后果。当然,你可以理直气壮地说,本身也要为自己负责,要怪就要怪本人意志不坚定,牛不饮水,怎按得它头低呢?
无论如何,48岁的生命,毕竟是太短了。

最近的一则劲爆娱乐新闻就是素有“帽子歌后”之称的华语流行歌曲著名歌星,凤飞飞的乍然去世消息。其实所谓乍然并不正确,因为对方早在今年年初(一月三号)就因为肺癌晚期去世,只是鉴于这位歌星处事低调、加上年关已近,刻意封锁消息,包括自己的亲人(妈妈和哥哥),据说只有十来位参加她的告别仪式(记得多年前,老友XX的妈妈在除夕当日出殡,除了四位儿女和四位孙子,再加上们四位老友,也只是十来个送其最后一程。亲友鉴于新年即将到来,有所忌讳,包括死者最亲的姐妹手足)。
像凤飞飞这样处理身后事的方式,有人赞扬,但也有人非议,认为未免太不近人情,连最亲的人也无法见其最后一面。但是,对一些女人来说,特别是对一位出众的艺人,应该是很想让世人留下她最美丽和光彩的印象,“自古红颜多薄命,不喜人间见白头”,对许多癌症患者来说,最后的容颜都很难保留健康时的模样,所以有些往生者都免去瞻仰遗容的仪式。
人生自古谁无死?最后剩下的也不过是一具臭皮囊,如何处理,端看个人遗愿,旁人无权议论。

Saturday, January 21, 2012

过年,那些动人的遗忘

1.扫不尽的尘埃
阵阵的东北季候风,不约而来,扑在脸上,凉飕飕的,扬起了因枯黄而坠落的橡树落叶,那些大小不一的片片树叶,犹如无数漫天飞舞的小精灵,各以擅长的舞姿,展现出不同的风采;清凉的风,也撩起了那沉淀于心底那些不曾磨灭的回忆。处于亚热带的马来西亚,虽无四季的分别,但一触及墙上仅剩薄薄的的挂历时,那隐含于时间力量下,人们依然可以凭着感觉、视觉、知觉而分辨出时序的更迭,季节的不同。
那些年,曾经左盼右盼,板着指头期待过年的兴奋心情,历历在目。如今,过年的跫音已近,心湖却是如斯的平静,水波不兴,原来佛家讲的:境随心转是智慧,心随境转是烦恼,还真有道理。可惜我们凡人一个,烦恼每因想得多。那些遗忘的往事,却变成黯哑清唱的旋律。
在物质匮乏的年代,对大多数小孩来说,过年过节,不仅仅是可以大大满足馋欲,更是一种手足亲情的体现。在母亲大人的吆喝吩咐下,大家乖乖就范,同心协力,将积淀一年的老屋的尘埃、蛛网,来个彻底清除,一些平日遍寻不获的东西,突然“现身”,那份惊喜与意外,难以形容。
积淀多时的尘埃,老有扫不完的感觉,心的尘埃,是否一拂即净?那被父亲当成“宝“的旧东西,谁也没勇气动它“汗毛”,无论如何,也算是过年的一段插曲了。

2.拜不完的神明
过年过节,诸神的祭拜,对母亲来说是天字第一号的头等重要事。除了安在大厅里的祖先神位、师爷公、大伯公外,还有那些无影无形的天公、土地公等。单是为了准备这些诸神的祭品,就够她忙得团团转,可是看她却忙得如此的开心与自在。这一年来是否得到诸神的保佑?她不在乎,心诚则灵嘛。亲手制作的各种糕点,就够她忙足三天三夜。而我们这些小罗喽也乐得被她呼来迁去,虽说有些时候是越帮越忙,但是那份热乎乎、乐融融的过年心情,绝不是现代孩子所能体会和想象到的。

3. 休息,是为了走更远的路
春耕、夏发、秋收,冬藏,是农业社会的缩影。经过365天的辛勤劳动,终于“苦尽甘来”,过年,就是一个休生养息,养精蓄锐的难得机会,于是,就在这段休闲时间,人们彻底地解放自己,休息,就是为了走更远的路。今天,随着时代的进步,物质条件的丰裕,现代人似乎天天都在过年,没有任何的惊喜,没有太大的期盼,过年嘛,不过是多了几天的假期而已。过年,让我想起那些动人的遗忘。最后还是不能免俗,许一个美美的祝福:
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,平安 ,健康 !

Monday, January 9, 2012

她是公厕管理员,也是全国道德模范

常说职业有分工,贵贱无高下,但是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,就是某些工作领域,在一般俗世人的眼中,还是被漠视或轻视的,特别是对那些倒垃圾、清理厕所、沟渠的清洁工或劳动力大的园坵工人等蓝领工作者。虽然我们不否认他们工作的重要性。因此,如何对这些“劳苦功高”的劳动者予以适当的表扬,我认为是很有必要的。

近些日子,我们不时在报上读到报章对中国民众对“见死(或伤)不救的“冷漠”态度报道后,心里的却有些匪夷所思,甚至难过和不忿,但是,当我看到这篇报导后,却十分的欣慰和感动。
10月27日, 我在杭州的《解放日报》的要闻版读到了这么一篇人物报道。
报社用整大版刊登的这位人物,是个公厕的管理员,名叫李影,一个 来自江苏徐州乡下的“80”后的农家妹。现在,她是上海龙潭小区,5000多户人家,1.2万人口,管理12个公厕的环卫工作单位的班长,是居民口中,人人爱戴的“李影姑娘”。最近刚被评为第三届“全国道德模范”。除了这个衔头之外,之前的她,还先后获得了“全国服务明星”、“全国优秀农民工”,“全国劳动模范”等荣誉。

在一般人看来,她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低下层的小人物,但是,为何她能拥有这么多的光环?的确是耐人寻味。原来这位年轻公厕管理员(起初只是管理一家公厕)是个敬业乐业的劳动人员,她将公厕当成家,每天从清晨5点开始,一直工作到晚上十点才结束,整整工作了17个小时,一年365天,即使是大年初一,照样上班。李影不但将这些被喻为“五谷轮回所”的厕所打理得干干净净,她还为许多老弱残障人士提供了便利,并且在公厕周围,自掏腰包,买来花草树木,将它打造了一个鸟语花香的小花园、养了观赏鱼、预备了冷热水、药箱、书报架,还及时救护了许多来上厕而发病的老人呢。这里不但是李影的“家”,更成了许多社区人们的休闲和“求救”之所,哪家的厕所不通了,哪家的电灯出了问题,夫妻俩就立刻予以援手解决。

公厕在她的管理之下,建立了一套令人激赏的服务的“五心”理念,所谓“无心”指的就是热心、细心、虚心、耐心、诚心及微笑服务,还有《六无口诀》。哪六无呢,即厕内无异味、地面无水迹、便池无积垢、门窗无灰尘、挡板无涂鸦、屋角无蛛网。根据记者谈燕在文中的描述:
“-----高峰时,一天将近1000人次使用这些公厕,跟踪式服务,相当于每天要拖几公里地。----她执着地尽自己最大的努力,把一份最普通、最平凡的工作做到最好;自始至终,心怀感恩,简简单单生活,勤勤恳恳做事,坦坦荡荡待人,不为‘乱花迷人眼’,一份耕耘,一份收获。”

17岁,正是一个少女的织梦年龄,李影也不例外。为了改善家里的经济,“不知天高地厚”的她,带着相依为命的爷爷卖掉的了大蒜和多余的粮食,勉强凑成的200人民币,就毅然决然的从家乡到十里洋场的上海“闯荡江湖”。在这期间,她当过纺织厂女工、大小餐厅服务员,一度还当过餐厅的大堂经理。
后来她结婚了,有了女儿,为了拥有一份稳定的生活,李影托在环卫公司工作的丈夫,向上级领导要求一份工作,结果她的愿望实现了,那是一份管理公厕的职务,一开始大家都不看好这个年轻人能够干得下去,只是在等着看她什么时候递上辞职信而已。可是,李影却对丈夫信誓旦旦地说:“老公,你放心,你的老婆一定会干得很出色,不会给你丢脸,更不会有损公司和领导的关心。”
作为老公的梁明写道:
“只有我知道,为了这份承诺,李影把公厕当成自己的家那样来对待,更把前来上公厕的顾客,尤其是把老年人当作自己的家人来对待。”
多年过去了(2005年开始)李影成了社区,还有全国谈论的“名人”,也成了许多人借鉴和学习的对象。龙潭区居民委员会干部陈德才满怀深情地说:“厕所环境干净明亮,一尘不染,周围绿化春意盎然。每当居民走进厕所,就仿佛走进了五星级宾馆的卫生间,顿时感到无比的温馨。”
我以诚挚的心意将这个故事与大家分享,无非是想让读者明白一个事实,奉献国家社会,不一定只是总统首相国会议员或达官贵人,如果我们忽略了那些默默付出劳力者,无疑地,国家建设肯定也会为之失衡。。
“我就是管理公厕的,我的岗位在厕所,不管荣誉再多,光环再多,我都不会离开岗位。”李影的自信,不也表达她对人性的温柔关怀?(本文刊登于2012.01.09星云版)

Thursday, December 29, 2011

人,不是机器

日前收到一位朋友传来一篇钟南山院士的养生经,这篇文章是有关如何照顾健康的问题。钟南山,名字很熟悉吧?如果大家不是很健忘的话,应该记得2003年中国爆发SARS的时候,他的名字就常出现在报刊上。不错,他就是中国著名的呼吸道疾病专家。他在讲词里坦白透露,当时仗着身体底子好,日以继夜的工作,自以为是打不倒的“铁汉,结果在2005年的一个睡梦中的夜晚,突然感觉呼吸困难,胸闷、心脏不舒服,家人立刻将他送进医院,检查后才发现是心脏阻塞,立刻为他做了绕道手术,因为发现得早,让他幸运地捡回一条命。这场意外,让他深深顿悟到:工作并非生活的全部,轻伤就要下火线,最好的医生是自己,健康长寿靠自己。现在,他已经将运动成为他每天必做的功课,甚至将跑步机放在房间里。当然,除了运动之外,钟院士还为我们提出了四个健康基石:1心理平衡;2.合理膳食;3.适量运动,4.戒烟戒酒,还多加一条:早防早治。最令我感到惊讶的是,他提出人体每天会产生3000个癌细胞,当为什么会没事呢?原来我们体内有一个”自然杀伤细胞“在保护着。不过,他强调最使人短命的原来是不良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。钟院士经过观察,在中国高收入人群老得特别快,特别是30至50岁的人,他们的自然年龄往往比生理年龄要早10--13年,为什么?就是生活压力、精神压力和无规律的生活催人早衰。所以,要达到心理平衡,最重要的还是要善于对待挫折。也许我们早就知道他提出的这些健康之道,但往往知易行难,特别是现在无论老幼,大家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电脑前,忽略了运动的重要性,加上应酬多,饮食失衡,所以常会将自己搞到身疲力尽才上床。70多岁的钟院士这些谆谆之言,加上亲身经历,希望能给大家一个很好的警惕,并能享受到他的所谓生活中山乐:自得其乐、资助常乐,助人为乐。

Monday, December 12, 2011

彩霞满天



那天与一位“老”友电话联系,顺便喜滋滋地告诉对方:我即将迎来70岁生日了。这位曾经是我主编《中学生》月刊时的基本作者顿时啊了一声,好像有些讶异。是讶异于原来我已经这么老了?抑或是在感叹时间的飞逝?其实,连自己都有些难以接受,走呀走,不知不觉,是的,是不知不觉,竟然已经走到“古来稀”的人生阶段。

想起当年那个和童伴在胶林里捡枯枝当刀剑,你来我往的逍遥自在欢乐日子;想着与姐姐结伴到一公里外的公共水喉挑水的岁月;想着当年政府施行紧急法令时,陪着姐姐在冷风中枯守在铁丝网前,等候着守卫把厚重的门儿打开,到胶林中去帮忙拔胶杯的日子。中学时,更忘不了从家里带着一大包香蕉当午餐的工读生生涯,最难忘的,该是假日被妈妈拉去帮忙找寻猪菜,皮护痕痒、蚊虫叮咬的难受时刻。
当然,那段在新加坡当了六年的“现代农妇”种菜日子,也是毕生难以忘怀的。
怀着五六个月身孕,肩挑两大畚箕的鸡粪肥料,依然健步如飞(每次旅游时,旅伴们都在埋怨我走的太快,不知跟当年的“训练”是否有关?)。那段“农妇”生涯,在某些人看来,也许是一种沦落,一种无奈,但我却甘之如饴。对一个出身于乡村小镇的我,能再次与土地这么亲密接触,是一种难得的机缘。每当看到路过的外国游客,停下车来,在山坡下举着相机,对着我们这一大片,犹如绿色地毯的菜园猛拍时,心里的那份成就感和喜悦感,难以形容。

42岁那年,在老友的力邀分析下,只好不舍地告别十年的恬静小镇生活,重新坠落“红尘”,到吉隆坡来,-再度成为职业妇女,受邀为青少年创办一份综合性刊物——《中学生》月刊。在当时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刊物还不怎么普遍的80年代初期,这是一份深具挑战和充满探索意义的文字工作,在精心策划下,每一次由我们所主办的各类活动,诸如文学营、诗歌营、编辑营、美术营等时,都得到热烈的反应和回响,让我们倍加鼓舞和欣慰,也为独中和国中同学搭起了一座交流和沟通的桥梁,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。如今,当年的读者和作者,大部分都已开始步入中年,有些已经成了时下马华文坛的生力军,其中一些对我这个“爱薇妈妈”还经常保持联系呢。
生命之河,如果不时涌动,那肯定是鲜活的。山中有千年树,世上难逢百岁人。其实70岁又算什么?唐伯虎说得好:
人生七十古来稀,前除幼来后除老;中间光景不多时,又有严霜与烦恼。过了中秋月不明,过了清明花不好;花前月下且高歌,急需满把金樽倒。世上钱多赚不尽,朝里官多做不了;春夏秋冬燃脂间,钟送黄昏鸡报晓。请君惜点眼前人,一年一度埋荒草;草里高低多少坟,一年一半无人扫。
是的,70年,25550个日子,东扣西除,人生还有多少时间是真正属于自己的?
有人说,当你老说“当年,当年”时,那就证明你真的老了。其实,老是人生必经过程,谁不会老呢?再说,也不是每个人可以活到老的。日本相声艺人,岛田洋七说得好,从地球四十六亿年的年龄来说,六十岁和七十岁(甚至和一百岁)几乎没有什么差别----人的身上有些事可以对抗,有些事不可以对抗,老,就是不可对抗之事。要和“老”做朋友,所以越老越快乐(这也是他的新著书名)。在数十年的生命过程中,能够将每个过程,好好地,全心全意地去做,做好你那个年龄阶段该做的事,就会了无遗憾。
佐贺阿嫲说,50岁以后的人生就是礼物,对70岁的人呢?我认为岂止是礼物,简直是上天的恩赐,所以今后的日子就要好好地活,快快乐乐地过。要像小孩舔吮心爱的冰淇淋一样,一点一点的舔,别让它白白的流掉,多可惜呀。

两个月前,去了一趟黄山,算是送给自己70岁的一份生日礼物,也是一种体能的挑战。那是个天晴美好的黄昏,我在光明顶山庄附近的炼丹峰上,选了一块大岩石坐着,手拿着相机,好整以暇,准备扑捉夕阳西下的美景。满天的晚霞,映射在高高低低的山峰上,衬着墨绿的松树,还有将红欲红的树叶,将这处享誉中外的著名景点,在夕阳余辉的妆点下,显得如此绚丽、如此宏伟,我想,即使造诣再高的画家,也未必能将之描绘得完整、透彻。特别是对面的天都峰(黄山第二高峰)在光影的投射下,不断变幻的斑斓色彩,简直让人看傻了眼。我望一望周边,这才发觉,怎么只有稀稀落落的几个人?心里有点纳闷。想起昨天清晨不过五点多钟,从住处的窗口往下望去,从各个酒店涌到这里准备观日出的的游客(这里是观日出和夕阳的最佳景点),黑压压一片,与现在看日落的简直成了强烈的对比。

禁不住好奇在想,人们是否因受“夕阳无限好,只是近黄昏”的老调所影响而不喜欢夕阳?是不是将缓缓西下沉落的夕阳,和那充满生机勃发的朝阳对比?看到夕阳,想起年华老去,去日苦多的惆怅和失落晚景?多少人能学到中国叶剑英元帅的“老夫喜作黄昏颂,满目青山夕照明”的豁达心境?老,谁怕谁呢?未老先衰的二三十岁“老人”,与鹤发童颜的七八十岁“青年”,比比皆是。

行年70,每个人心中都该存有一片“彩霞”的图景,老年自有老年的風景。青春雖然美麗,但它會隨時間的流逝而褪色,而青春的心境才是生命中一道炫目的彩虹,绮丽不變的風景。年龄可怕,不如说是思想可怕,利欲可怕。
“最美不过夕阳红,温馨又从容。夕阳是晚开的花,夕阳是成年的酒。夕阳是迟到的爱,夕阳是未了的情;多少情爱化作一片夕阳红”。(引自《夕阳红》歌词)
過一天,少一天;過一天,樂一天;樂一天,賺一天。
这将会是我今后的座右铭,也是70后的另一个人生的开始。(稿于70岁生日前夕)




Saturday, November 19, 2011

活着,就有希望



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,一场突如其来,地动山摇,令人措手不及的8级强烈地震,改写了四川数个地区人们的命运,在这场灾难中,死的死,伤的伤,还有一些至今仍然不知尸首何处,成了生者心中永远的痛。映秀镇,是这场地震的震中地区,所以受灾也最重。地震后,来自世界各地,四面八方的援助、温情、善款、慰问的人间大爱,给了这些地区受创的心灵,带来些许的安慰。中国政府也启动对口援建,映秀镇,就是由广东省的东莞市对口支援,在一片废墟中重建的小镇。

三年了,相信不少人都跟我一样好奇且关心地想,重建后的映秀镇,会是一副怎样的情景?
映秀镇,位于四川汶川县东南部,是川西平原进入阿坝州的门户,也是从成都前往九寨沟、黄龙以及卧龙大熊猫栖息地的必经之地,213高速公路从镇旁经过(记得当日从映秀回国不久,就传来这条道路因暴雨而发生土石流事故)。有着“西羌门户”之称的映秀,位于群山环抱之中,大河(岷江)之滨,周围植被茂密、景色秀丽。这里住着藏、羌、回、汉等多个民族,大家和睦共处,展现了多元文化的特色。

6月16日, 一個細雨霏霏的清晨,我們來到了遭受地震摧毀最嚴重的映秀鎮。
触目可见,是一片青绿,摇曳生姿的树木,正在欣欣向荣地成长,我们坚信,不久将来,绿树成荫,将为映秀镇周围环境掬一把清凉,洗涤心灵上的创伤。
其实當天並非雙休日或特别节日,但是遊客依然不少,大部分是本國人。据说每天前来的游客,高达2000人左右,假日更多一些。那天游客当中有不少青少年,当时与我们一同出游,一位来自重庆的中学生告诉我说,为了应付高考,压抑多时的紧张情绪,现在考完了,特地出来纾解一下。
我个人认为這里也不失为一課最佳的人文教育場所,學生們可以通过老师及講解員的引導,了解一些相关的地理常識(例如地震的發生)外,也能进一步了解多元种族间的歷史、文化、宗教和風俗習慣等,是一课走出课室的难得课程。

如果不是因为耳闻目睹,实在很难令人相信这里不久前曾经发生过一场惊心动魄,生死存亡交关的自然大灾害。放眼望去,铺上柏油的道路,整齐宽阔;一栋栋、一幢幢的双层、三层排屋和半独立式砖屋,设计简单雅致,看起来坚实牢固,依地势而建,几疑身处欧洲哪个风景怡人的小山城呢。这里完全看不到高楼大厦,最侧目的是每个房子都挂着一面小国旗。据讲解员说,其实映秀镇并不是在原址重建,那是因为512大地震后,经过地质专家的重新测定,这里成为了一个主断裂带,新建的集镇,必须距离断裂带至少300米之外,这样才能安全可靠。她引述了汶川县县长说过的话:
“人类面对大自然,我们不可能战胜大自然,只能是敬畏它和主动地去适应避让它。”
她以欣慰的语气说,其实我们这些受灾的居民只需付出小部分的钱,就可以获得一个住房单位,其余的来自政府的各种补贴、红字会的捐款,也可以通过贷款等方式筹措。
居住问题解决了,下来就是生计,这是最长远和是最基本的。由于地震关系,许多耕地也消失了,因此政府鼓励他们转业,例如发展旅游的相关行业。走在街上,道路两旁尽是一些居民营业的各种小店,例如餐饮店、小旅店、单车租借店、手工业品等,一律设在住屋的低层,看来是方便招揽生意吧。

随后我们来到了纪念遗址。为了纪念这次的自然大灾害,有关方面特地保留了一些坍塌的建筑物,包括一所中学的遗址(漩口中学),看到那些摇摇欲坠以及变成一堆废墟的残垣颓瓦,不难想象当日那场地震破坏力之的强烈。有人手捧鲜花,默默地置放在那些不惜牺牲个人、救人的广大群众和武警官兵纪念碑前,表示敬仰和哀掉。最为突出的是那块特制的大时钟的云石,画面上的长短针,就停格在当日发生地震的时间:下午2点28分。
走着走着,发现路旁有一面牌子,上面写着映秀重建的缘起,其中有两句动人的语句:
“我们知道这片生命之下埋藏着我们曾经的痛苦和恐惧,但是我们的痛楚已经渐定,丘陵上的一片生机将鼓励我们积极的生活。”
我心里很想添多一句:活着,就有希望!

Tuesday, November 8, 2011

我看《越老越快乐》

日前在某报的副刊上看到摘录了一本名为《越老越快乐》的新书部分,深得我心,于是赶紧致电某书局代购,只花了短短两天,就一口气读完全书,心情豁然开朗,十分畅快。尤其是对经已进入中老年的自己,认为是本具有现实意义,参考价值的好书。

作者岛田洋七,即以《佐贺的超级阿嫲》而成为日本的畅销书作家。今年60岁的他,原本是一个颇受欢迎的相声演员。目前为了照顾中风瘫痪的岳母,分担了太太部分照护责任,他以乐观、幽默、搞笑的态度,化苦为甜,苦中作乐的正面态度,来诠释一向被认为无可奈何的照护者心情,以积极的人性光辉,诉说人生的晚景的安排。其中有些语录,的确是值得展读再三,回味无穷。现试摘录一些,与大家分享,不论你是否已经进入老境还是青春正当时,读读无妨,未雨绸缪嘛。

J先要为自己,为自己活下去,有余力时再为别人。
J我们都必须重视父母,而且要在他们还活着的时候好好对待他们。他们不只是我们最亲近的人,也是我们从小就知道的人。
J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,才是不勉强的做法。照顾病人,不是每天都要守在病人身边。照护工作绝对禁止勉强。
J仔细地看、好好地听、畅快地说,然后,尽情地笑。这才是让人生过得开朗的方法。
J孝顺的人会在心中告诫自己:不要给父母惹麻烦。
J父母健康的时候,家人分散各地无所谓,一旦有事时,家人和亲戚能守在身边就很重要了。
J如果太强求照护的完美,只会把自己逼到死角。
J能够多活今天一天、今年一年,就高高兴兴地活着。我觉得这样的生活方式很好。
J从地球46亿年的年龄来说,六十岁和七十岁几乎没有差别。就算是一百岁,在地球看来,连婴儿都算不上。
J头脑好的人想太多未来的事情,但是越想越烦恼,很多因此得了忧郁症。
J车窗看到的风景和走路时看到的风景完全不同。
J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。让自己的人生不快乐,简直是浪费。
六、七十岁还存钱,毫无意义。如果舍不得花,钞票就只是普通的纸。把钱花在自己觉得快乐的事情上,尽情地玩。
J人的身上有些事可以对抗,有些事不可对抗,老就是不可对抗之事。如果不能对抗,不妨和它做朋友。
J再怎样挣扎,该变成怎样就是怎样,所以,不必和老抗争,要和它成为朋友,坦然接受先况,这点很重要。
J无论是傻瓜还是聪明,是富翁还是穷人,在年龄上是众生平等。
J思考后也不知道的事,不要去想才对。老想着十年后,而十年的事情,很容易得忧郁症。所以,年老以后,最多想想三天后的事就好。
J只想今天要做的事、打算明天要做的事、计划后天要做的事,一点也不累。
J六十五、七十几了,要要取悦别人,不嫌累吗?
J开朗地生活很重要,尤其是老人。
J不要只看到自己没有的东西或是欠缺的东西,多想想自己得到恩赐。
J不要太悲观,才能度过老年的生活。
J总是把金钱第一卦在嘴上,不可能有快乐的老年生活。
J不管是穷人或富人,一天也只是三餐,吃多了身体反而不舒服。
J幸福并需要花大钱。
J有钱,不见得就有好朋友,有钱,也不见得就能长寿。穷人和富翁都平等面对死神。
J“心灵富裕的人才是真正的有钱人。”
J年老以后,只要留下够生活的部分,其他的钱就尽情花用。
J在工作的时候,才会感到活着的幸运。
J不用担心,子女会好好去过他们自己的人生。
J年纪大后,最不需要的是就是学历。
J一流公司的总经理退休之后,也只是个普通人。
J人不论年纪多大,只要还有人为自己担心,就是最大的安慰了。
J人都会老,也会死,这是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的事实,但是死去的人可以一直活在还活着的人的心里。
J人若长寿,就会遇上情人过世、好朋友辞世,最爱的人死去等种种死亡。
J死去的人不会回来,但留下来的人还要活下去,既然要活,就不能不吃饭,不能不睡觉。
J不论什么人死去,接受他的死,正常过自己的生活很重要。
J自己会是什么样的死法,谁也不知道。
J与其想死的方式,不如想怎么活,因为现在并没有要死,而是活着。
J想做的事就尽情去做,每一天都竭尽全力地活着。
J人只要尽情做完想做的事情,就不会想要再做。
J在媒体的生活中,也不看眼前拥有的小小幸福,只对某些不足而感到不满,有人经常不满而活,这种人绝对不会幸福。